说到吃蟹,很多人除了会惦记着农历9月成熟的大闸蟹,还会记挂农历6月的“童子大闸蟹”——六月黄。而对于广东人来说,有很多当造好蟹并不输“六月黄”,其中,奄仔蟹和黄油蟹就是首选。
“忙归忙,勿忘六月黄”。所谓六月黄,其实就是大闸蟹从“少年蟹”转成“成年蟹”的头趟产品。
“六月黄”是大闸蟹成长周期中的一个阶段。一只成年大闸蟹必须蜕壳17次,而六月黄就是已完成16次蜕壳的童子蟹,蟹身较小,壳薄肉嫩,蟹膏呈金黄色流质状,口感软滑甘美。尽管肉质鲜甜,但大多蟹农却不舍得出售这种童子蟹。每年农历的6月到8月,便是六月黄一年一度难得露面的时机。
所以很多人说,在江浙一带,六月黄是有着不输大闸蟹的“味力”;也有很多人说,在广东,同样当造的“奄仔蟹”“黄油蟹”,更不输六月黄的风情。
【解构】
奄仔蟹——膏如温香肉似软玉
每年农历的7-9月,是奄仔蟹当造的季节。广东民间在养殖青蟹时,把它分为11个生长阶段,以“从小到大”的顺序分为软壳蟹、螚媬蟹、水蟹、肉蟹、干膏蟹、阉仔蟹、重壳蟹、黄油蟹、膏蟹、黄油膏、慢爪蟹,分别代表了青蟹第一次脱壳(软壳蟹至阉仔蟹)至性成熟,到第二次脱壳(重壳蟹至慢爪蟹)完成的两个发育周期。
奄仔蟹也叫处女蟹,指的是已经性成熟、但尚未交配的母肉蟹。它在同等重量下,身价比大闸蟹还要高。在一众岭南老饕的眼中,奄仔蟹的美味远胜大闸蟹:奄仔蟹最好吃的地方,不仅在于它的蟹肉浓鲜甜美有蟹味,还在于它的蟹膏,不像大闸蟹膏那么硬,而是半流质的,如同流沙咸蛋黄,却又比咸蛋黄要香滑细腻得多。膏如温香,肉似软玉,嫩滑甜鲜,简简单单隔水清蒸就可以吃。啖一口,齿颊留香。
奄仔蟹由于产量十分有限,上市时间极短,限时限量供应,被最“识饮识食”的广东人私藏了多年,鲜为外人所识。面对这样的尤物,最佳的享用方式当然是原只清蒸,每只约150克重的奄仔蟹,个头虽不大,却胜在“内涵丰富”。蒸过后,蟹膏化成类似黄油蟹的黄油膏,味道非常甘香,蟹肉又嫩又鲜甜;又或者简单加以油盐焗熟,再配上美酒一杯,就是一道让人齿颊留香、回味无穷的人间美味。
黄油蟹——丰腴肥美
如果说奄仔蟹是广东老饕眼中真正的极品蟹,那么,由奄仔蟹变身而成的黄油蟹,就是极品中的极品。
在青蟹的正常发育过程中,大部分奄仔蟹,在脱壳之后会慢慢长肥,然后变成“重壳蟹”,之后生长成“膏蟹”。
但有极少数的奄仔蟹,会因为肥过头,膏油积聚过多,或因其它因素,无法完成重壳、脱壳这一轮“重壳蟹”的发育过程。而这种肥到变不了“膏蟹”的奄仔蟹,它们依然会按天性在农历6-8月爬上岸滩。而在猛烈的阳光照射下,它体内过多的蟹膏就分解成金黄色的油质,然后渗透至体内各个部分,整只蟹便充满黄油,蟹身呈现橙黄色,甚至在蟹壳上都会有点点“油珠”,故称为“黄油蟹”。
除了青蟹之外,一般常见的蟹类如花蟹、中华绒螯蟹等,由于体质和生长习性的不同,是不会出现“黄油蟹”这种案例的。所以,与中华绒螯蟹的膏蟹被称为“大闸蟹”一样,青蟹的这个阶段,就有了一个特定的名字“黄油蟹”。
“黄油蟹”这种特例,在过百只青蟹里面,大约只有一只青蟹才会出现这样的“不幸”。在2004年以前,这种“黄油蟹”一直被当成是次品、杂货。在蟹农收获膏蟹时,一见到有黄油蟹就要叹倒霉,十几元一扎都没人要。直到2005年时,有香港食家无意中尝到黄油蟹的好滋味,口碑相传,令黄油蟹的身价从原来的每500克十几元炒至现在的成百上千。
在广东,有两个产地的黄油蟹被公认最好:一是深圳,二是台山。其次的是中山、番禺南沙、东莞等地。因为这几处产地是咸淡水交汇处,养出来的黄油蟹油香、清甜,味道极好。
深圳是香港人最早发现黄油蟹的地方。在深圳,福永、沙井、流浮山、白石洲四个地方的黄油蟹是最好的。
台山的黄油蟹品质也是上乘。当地人或会称其为“油阉蟹”。它的体型相对深圳产的要小一点,一般在150-200克左右。
中山、番禺、东莞等地也是黄油蟹的重要产区,但由于水质(主要是咸淡水的比重)、蟹的食物、气候等有所不同,比深圳、台山的黄油蟹稍逊。
【教路】
挑选烹调皆有学问
选奄仔蟹和黄油蟹,首先看“出身”,以深圳、台山所产的为最佳。
其次是看“油膏”。饱满流油的奄仔蟹和黄油蟹,蟹脚关节金黄,奄位鼓胀,用手按奄位,会觉得有些软,因为膏都化油了。若是按下去带硬,则是膏尚未化尽。
最后是看蟹面,把蟹拿到日光下,可以看到蟹壳两边(蟹壳两侧突出来的尖位)是否通透。越通透,化油越好,油越多。
据有经验的厨师介绍,一般蟹类或蒸或炒,过程比较简单。但奄仔蟹和黄油蟹的处理却马虎不得,绝不可出现断螯折爪,不然伤口处会“泻油”,与普通蟹就没有什么区别了。
正确的方法是采用“冰水冬眠法”。在上锅蒸之前先用近乎0℃的冰水让奄仔蟹和黄油蟹处于冬眠状态,然后再直接蒸20分钟。蒸到恰到好处的黄油蟹,膏脂肥美到流油,用嘴啜一啜,满嘴都是清甜香浓的蟹膏,连蟹肉都是金黄色的。
特别要提醒的是,奄仔蟹和黄油蟹在离水后,保鲜温度是不能低于20℃的,而且活不过两天。所以,最好一买回来就立即享用。
图文 | 冯睿峻
排版 | 林晓欣
美食导报出品
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
欢迎转发至朋友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