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领航人profile】
胡志伟,1955年3月生人。1981年,他离开广州制漆厂,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成为下海的个体户,进入餐饮行业。1992年,胡志伟把粤菜带到湖南长沙,掀起了一股粤菜潮。十年后,他重回广州,在芳村龙溪大道开办了第一家竹溪酒家,一个月不到便在芳村打造了第二家分店,半年后又在南海开出了第三分店。胡志伟用低于毛鹅价的烧鹅售价,让“竹溪”的烧鹅享誉穗城,日售近千只,被誉为“烧鹅大王”。
活跃在上世纪90年代那个双轨价格经济时期的餐饮人,或多或少都会对那片充满未知的蓝海抱有憧憬,比如说全城大开门店,又或者说夺得高端市场,反正挣钱的机遇就摆在那里,你不在这局棋里猛下一子,错失的很可能就是大获全胜的机会。
当然,也有人会剑走偏锋,另辟蹊径,险中求胜。
在今时今日看来,那时把这一着“险棋”走得最远、也是走得最成功的,就是竹溪饮食集团的董事长胡志伟。
文/冯睿峻 图/张睿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50年,每十年磨一剑
“十年磨一剑”,用在胡志伟身上再合适不过。1971年参加工作的他,至今刚好在职50年。若不是从头捋一捋,他也没发现自己的事业原来10年划一线。每划一线,都是一场突破。
1971年,刚满16岁的胡志伟被分配到在荔湾区的广州制漆厂参加工作。那时,作为国企里头的一颗螺丝钉,胡志伟拿着40多元一个月的工资,也算得是小富之人,生活无忧。不过日复一日的工作,让年纪轻轻的胡志伟心生疲倦。到了1978年时,广州市开始兴起下海当个体户的浪潮,满脑子“不安分”的他,几度萌生离开单位的想法。
对于胡志伟来说,迟迟没离开国企温床的原因只有一个:自己到底能干嘛?直到有好几次,胡志伟的舅舅来家里做客,说起他在香港开了一家小餐厅,生意兴旺,此时的胡志伟才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:不如自己也做做餐厅试试?
1981年,胡志伟离开了工作了10年的老东家,揣着一笔小家底,跑到了龙津中路承包了二饮公司的一个小排档,改名“津津饮食店”,自己做起了老板。
当时,津津饮食店仅20来平方米,里头只放得下4张桌子。而且,小店生意并不好,每天也来不了几台客人。这让胡志伟明白,自己不单是个连饭都没煮过几顿的新手,经营餐饮对于他来说着实勉强。而想通了这一点后,胡志伟似乎天生的商业思维开始展现出力量——自己做不好,可以请高人帮忙。
不出几天,胡志伟从大同酒家以8元一晚的“天价”请来了头镬和头砧主持厨房大局,自己则在餐厅招呼客人的同时也在厨房里偷师。不到半个月,“津津饮食店”就开始客似云来,不仅店里满座,还要在路边多摆20多张桌子才招呼得下。就这样,“津津饮食店”一直火爆经营了近11年。至今,一些老西关还记得这家曾与嘉华、向群、惠食佳齐名的大排档。
1992年“津津饮食店”租约到期,胡志伟不得不转移生意战场。那一年,他和朋友合伙在湖南长沙尝试了另一个领域的餐饮——做高端酒楼。由于当时在长沙很少有做粤菜的地方,也很少有做海鲜的酒楼,所以,胡志伟的酒楼开张不到一个月,生意就已经火爆起来。
按他的说法,当时酒楼生意太好,厨房忙得不可开交,楼面的服务员也忙得停不下来。而自己作为唯一能主持大局的人(合伙的朋友只投资不管理),一时间也有些忙昏头脑。如今回想起来,胡志伟也觉得自己当时可谓是“赶鸭子上架”。虽然经营过大排档,但面对团队管理,他一时间也毫无办法。
“那会真是考验心理素质的时候,你要面对质疑、批评……甚至闹事。有时真的是想撒手不管,但脑子一冷静下来,又只好咬牙‘顶硬上’了。”
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沉淀,胡志伟总算适应了,把酒楼“混乱”的经营局面稳定了下来。而这时,口碑开始蒸蒸日上,生意迎来了节节高升,不出几年,酒楼就成为了长沙当时数一数二的粤菜餐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