领航人·陈晓申
据统计,近5年来,在广州及其周边地区(包括佛山、顺德等地)使用了“汕头/潮汕+牛肉+火锅”作为主题的餐厅,顶峰时期超过三千余家。当中,有一个叫“陈记顺和”的品牌,被许多人视为“牛肉火锅”界里的“黑马”。它和一些老早就连锁经营、根基深厚的老牌牛肉火锅不同的是,“陈记顺和”的遍地开花,更像是突然冒出来的春笋一样,无声无息,却又势不可挡。
对于这一现象,也许很多人都会像我一样,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。不过在接触到了品牌背后的操盘人——“陈记顺和”的老板陈晓申之后,这一切或许是可以说得通的。
十八般武艺,不如专精一个领域
在见陈晓申之前,记者便翻过他那简到不能再简的简介:揭阳普宁人。而这“简”出天际的5个字,却让我想到一件事:陈晓申会不会又是一个白手起家的潮商呢?
事实上,确是如此。
这个坐在镜头前百般不自然的年轻人,今年才35岁,衣着得体利落,却好像总束缚着他好动的身体。
按陈晓申自己的说法,自己就是因为太好动,所以才走上做餐饮生意这条路的。
生于一个典型潮汕小家庭的他,家中排名老二,上有一个哥哥、下有两弟一妹。“我是一个恰好上完九年义务教育,就自己出来‘耍’的孩子。”陈晓申说,1998年时上完初三,他就觉得自己是那种典型“调皮捣蛋却不把聪明用在读书上的学生”,因此不想再念书了。
当时父母也拿他没办法,毕竟他的哥哥依然老老实实上着学。虽然父母反对他不再上学,但也没有强行干涉。于是,陈晓申成为了家中第一个进入社会的孩子。由于年岁还小,父亲让他帮忙家里的菜市生意,给家里打工。
那会,陈晓申每天早上凌晨三四点,就跟随父亲到批发市场挑青菜,七点前赶到摊位开卖,一卖便是一个上午,一做便是两年。
2000年时,他和父亲说,要自己出去做生意。他父亲同意了,并告诉他:学点本事、不做坏事就行,随时回来家里,都有碗饭吃。
于是,陈晓申去到汕头的市场,卖水果、卖海鲜;也去过深圳做小买卖。陈晓申说,那阵子,见过形形色色的客人,也看过遍地黄金的繁华,这些见闻仿若一扇新世界的大门,让他改变了许多想法和目标。是时二十出头的陈晓申,立定了决心要出人头地。
2003年时,陈晓申为自己立下的第一个目标,就是要做一桩不落幕的生意。而这3年的辗转奔波,让他清醒地认识到一件事:自己十八般武艺样样灵,就是没一样精。所以他要做一桩长久的生意,就必须专精某一领域。
做餐饮,要先做品牌
回想过去的大部分经历,加上潮汕人对“食”的喜好,陈晓申决定,他做生意的起点,就是“食”。
为了积累实践经验,陈晓申决定“回炉重造”。“自我进入社会,我就一直是当老板的(在家里的菜摊卖菜、在汕头卖甘蔗、海鲜)。但我觉得,如果真要做餐饮生意,只能从头开始。所以,2004年的时候,我又回到汕头打工。”
当时,陈晓申来到汕头一家餐馆当打杂,每天早上6:30上班,晚上7:00下班。“很多同事下班之后就去溜冰场滑冰了,我从来不去,我要继续打工。”而这一忙活下来,通常要到凌晨2:00才能下班。陈晓申就这样拿着400多元一个月的工资,打着两份工,干了4年。
2008年,陈晓申敏锐地察觉到,市场上越来越多潮汕牛肉店出现。于是,他拿着从父亲那借来的2万块钱,和三弟在汕头一个菜市场租了个小摊位。9月,“顺和牛肉店”开张,这是陈晓申的第一次创业。
然而开店第一天,兄弟俩就被现实浇了一盆冷水:拿了1000多元的货,只做了5元生意,还是旁边铺子阿姨关照。原本开店是为了挣钱,谁知后续最好的时候日营业额才200多元。四个月就亏了6万多元,还欠下了一屁股的债。要知道,当时汕头好的房子才9万多元一套。
到了2009年,牛肉店已经濒临倒闭,陈晓申准备再挣扎几个月,没起色就放弃。也许是绝境让他明白“不破不立”的道理,他索性自己跑起业务,每天晚上八九点去食堂、饭店这些地方推销牛肉。虽然得到的冷嘲热讽居多,但不管是一包牛肉丸,还是一斤牛肉,甚至是价钱、标准,他都让客户随意制定。
一年多后,陈晓申和三弟,凭借质优价廉的牛肉、牛肉丸,终于扭亏为盈,不单还清了债务,还开始盈利,最重要的是在整个地区里都建立了口碑。
到了2013年,“顺和牛肉店”已经成为了当地有名的牛肉店。而一直心心念要做餐饮生意的陈晓申,此时又计划了让店铺的生意更上一层楼。
陈晓申从深圳、广州的餐饮企业中得到启发——做生意,先做品牌。
领航人profile
潮汕牛肉火锅品牌“陈记顺和”创始人,从零开始白手兴家打造出“潮汕牛肉火锅”界的“黑马”,目前广州有35家、全国共70多家直营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