领航人·区又生
传承需要什么?
在镜头前,这个烫着金发,曾被戏称为“花花公子”的“大男孩”说:“要技术,也要精神。”
2020年12月底,沙河粉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第五代传承人区又生有种难以言表的激动和喜悦。为了能让沙河粉这个广州地道小吃发扬光大,他奋斗了将近18年。而今,他以“撷岭南真味耀中华”之势打造的沙河粉王国,成为了“食在广州”一道最经典也是最闪耀的光。
文/龚智南 图/受访者提供
【领航人profile 】
区又生,1964年生,广州市饮食行业商会会长、广州市耀华饮食集团董事长。集团拥有鹅公村、沙河粉村、味稻粥城、盆满钵满、素会、岭南真味等多个餐饮品牌。
1980年,15岁的区又生从开平来到广州,卖过烟仔、烟灰缸、玉器、铜钱,在酒楼做过司机兼采购,宰过鹅、烧过鹅也卖过鹅,睡了整整3年的乒乓球台和1年的楼梯间。
1987年,他转行做全陪导游,并赚得人生第一桶金。1991年,在流花公园开设流花粥城,一炮而红;紧接着,流花茶艺城、阿来三鲜城(现盆满钵满)、沙河粉村、水蛇村、鹅公村等一个个主题餐厅接踵而来,让人眼花缭乱。
2003年,对沙河粉情有独钟的他,凭借着过人的胆识与经验,在广州市政府的支持下,成为沙河粉第五代传承人,并成功将广州百年小吃沙河粉开拓成连锁餐饮品牌,沙河粉村更是获得广州百佳餐饮企业称号。在他的不懈努力下,沙河粉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区又生也成为广州沙河粉“申遗”第一人。
【起源:】
用一年时间学做沙河粉
说起区又生,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打造的一个又一个主题餐厅奇迹。不过,在他看来,成为沙河粉第五代传承人才是最值得骄傲的。
“开平也有河粉,我一直都爱吃,小时候还会去工场磨浆做沙河粉。”区又生回忆道:“当时年纪小啊,推石磨很耗体力,但是一天下来不仅能拿到工钱,还能吃到河粉,没有比这个更快乐的了。”
来到广州工作之后,区又生发现广州的沙河粉比家乡的河粉更加美味且做法丰富,价格也相当亲民,这一切都让他感到欣喜,也为他将来走上沙河粉传承道路种下了一个“因”。
因为热爱,区又生一直在思考如何传承沙河粉技艺。2003年,沙河粉界发生了一件大事。当时,以沙河粉闻名的沙河大饭店,因经营不善等原因濒临倒闭,广州市政府为了保护这个著名的地方小吃,开始全城寻找相关企业研究传承问题。
经过多方面的研究评定,最后立项将沙河大饭店的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,交由耀华饮食集团进行传承及后续研发,还将制作沙河粉的那五位师傅直接安排到耀华集团工作。或许是天意,区又生在那个时候学习到了传统沙河粉的制作。
要知道,当时的区又生已经是广州赫赫有名的餐饮老板,很多人都想不明白,为何他要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去学习制作沙河粉。
“我一直都说,做哪一行都是要讲缘分的。既然我与沙河粉有缘分,那么我就一定要学好。”区又生说道,“更重要的一个原因,沙河粉是广州传统的小吃,如果没有人来传承,那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消失。”
在学艺的一年多里,区又生从选米、用水开始,踏踏实实跟老师傅们学好每一个步骤,不仅学到了技艺,更学到了师傅们的那份“工匠精神”。
“真的没有一点捷径可寻,对待每一粒米,每一滴水都要特别用心,否则就难以做出‘通透明亮薄如纸’的沙河粉。”区又生感叹到,“我希望能够将师傅的工匠精神传承下去。”
2010年,区又生被正式评定为沙河粉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,此后又不断推动沙河粉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定。
“文化,是最长久的历史,是能一直传承下去的,也是现代人最为看重的品牌,所以我一直在推动沙河粉申遗。”区又生说道,“我们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查证、厘清沙河粉的出处、诞生、发展。最终发现无论是五邑地区的河粉、潮汕地区的粿条、越南的檬粉、泰国的贵刁等,都是由沙河粉演变而来,可以说它就是广东的名片之一。”
2011年,沙河粉成功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,在此之后,区又生又积极推动沙河粉走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经过将近10年的“申遗长跑”,在去年年底,沙河粉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与凉茶、潮州菜烹饪技艺一同登上全国舞台。